大山腳蔗芭石靈宮建宮起源得從甘蔗石磨與大山腳史略道起。

甘蔗石磨

甘蔗石磨為傳統的甘蔗壓榨機,在製糖業扮演著重要角色。早期製糖大多位於糖廍進行,糖廍大致可分為「壓榨室」和「熬糖屋」,壓榨室內即會配備甘蔗石磨。通常會以牛拉動,驅牛繞圈弋引石輪以榨取甘蔗汁,汁液流入下方石盤後再送熬糖屋熬煮。

根據台灣文化部國家文化資料庫記載甘蔗石磨是以大石块雕刻而成,每粒周圓雕制一凹一凸的立體齒輪狀,以便能咬合的狀態排置在石檯上,並由厚木板與齒輪相結合帶動滾動。每粒石磨中央有一根木製軸心,軸心上端銜接橫木,橫木另一端接著牛軛上,帶動石磨旋轉,以榨取甘蔗汁。

大山腳史略

據马来西亚历史学会槟城分会之委员奈鲁博士,经考古後记载。 虽然,当局对此间之历史有所发现,但对於五世纪之後的演变记载,仍是片断不整。 因此,其历史的演变,只可分为数个时代:印度文化時代,泰國文化影響時代,香料時代,甘蔗時代,橡膠時代,日本侵佔時期及和平時代。

甘蔗时代(1830至1900年)

在十九世纪初期,大山脚亦称为双溪南眉。最主要之交通为水道。柔鲁河及双溪南眉为最主要之水路交通。 旧时之平底船或舯,皆可顺流漂至双溪南眉,而目前之双溪南眉与巴东拉浪交界处,乃昔日之重要港口。

由於当时大山脚土地肥沃,水路交通方便,在1804年已经有人种植甘蔗。而在1830年香料時代衰退,促使华人在大山腳大量种植糖蔗,以提煉蔗糖送往英國。目前英文中学之校址,火车站范围,部份市区及武吉基舌(蔗芭),皆是昔日之蔗园。蔗芭这个名字,可能就是由此而来。 

據這考古記載可推斷安奉在大山腳蔗芭石靈宮内龍虎邊的蔗較(甘蔗石磨)擁有百年曆史,也可印證蔗較將爺傳說中的顯現源地。

大山腳蔗芭石靈宮 蔗較將爺(蔗公) 顯現傳說

蔗公,尊稱蔗較將爺。每年農曆五月廿八日為蔗較將爺千秋寶誕。蔗公神尊,身著武袍、手執寶刀、神情慈祥、浩气凛然。

據傳百餘年前,石靈宮舊址曾是一間糖廍,糖廍旁有條大港為主要交通,可通往雙溪南眉及柔鲁河。經常有舯舡通過此水路運貨到糖廍。每當漲潮之時,河水經常湧入糖廍摧毀四周。如此長期維修導致入不敷出,又逢行業衰退,糖廍最終休業。

糖廍休業後,甘蔗石磨仍留在原地。日積月累,河水最終將糖廍吞噬,甘蔗石磨也隨之流入大港。

年深日久,糖廍旁的大港也成了蔗芭居民閒釣地點。直至一日河水退潮時,甘蔗石磨重現天日。由於民間信仰敬天祀地的自然崇拜,一群字謎心血來潮,就設案膜拜,祈求金字。誰知所求金字只差一字開正,字迷們心存不甘,就邀請溫福法師隨同前去。誰知設案之時 ,突有神明降乩于溫福法師,并報出尊稱為蔗較將爺。蔗公此次降乩賜了824金字,果然開正頭獎,圓了不少字謎發財夢。蔗公顯靈之事不脛而走,引得四面八方的善信蜂擁而來。

不久後,蔗公再次降乩指示,祂已接領天旨地令要在蔗芭開壇救世,祂便奉請呂山師公為主神,并指示善信需將甘蔗石磨安奉在宮內。隨後善信們建造一間板屋,并運用吊車將甘蔗石磨從港中吊起,共六粒。甘蔗石磨一帶有許多蛇洞,經常有蛇影出沒,守護在石磨左右。平日請神也在蛇洞範圍中進行。

呂山師公與蔗公威靈顯赫,為善信們醫治奇難雜症,指點迷津,也引致香客逐漸增加。由於板屋處於沼澤之地,凡雨天及夜晚對前來膜拜的善信甚为不便,善信們便發起建宮計劃,結果一呼百應,於歲次乙巳年(西元1965年) 石靈宮順利建竣。

當甘蔗石磨遷移之際,發現一個擁有百條毒蛇的蛇洞,并還有百餘粒的蛇蛋。蛇蛋被打破时,小蛇都四處乱窜。正當蛇洞被發現,蔗公也隨之降乩并指示善信們挖個大洞,將毒蛇與蛇蛋埋入洞口。

後來,因政府徵收土地,宮廟需搬遷。於歲次甲子年(西元1984年)成立建委會,在衆善男信女與建委會的熱心付出下,石靈宮在短期內竣工完成,讓善信們繼續拈香膜拜。

於新宮落成之時,呂山師公降乩賜聯石聖顯威赫蔗露甘霖潤百姓,靈宮昭神力芭地成市利萬民。此對聯正是宮門對聯,如今當地居民都啧啧称奇,相信蔗芭在石靈宮諸神的庇佑下,此對聯得以應驗。

參考文獻
1. 甘蔗車,文化部國家文化資料庫
2. 大山腳史略

陳健耀編輯
辛丑年五月廿八日